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Thoughts] 50%交換學生小故事(2) -朋友

2.朋友-

都出國了,就要盡量多和外國朋友相處,不要跟台灣人在一起,嗎?

對於適應新環境而言,
交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在這裡遇到什麼樣的人,
與身邊的人如何相處,
就決定了你的生活。




在來交換學生之前,
在台灣,
就聽到很多關於交換學生生活圈的建議。
很多交換學生的學長姊分享經驗,
既然去交換了就樣盡量多跟別的國家的人相處,
不要常跟台灣人在一起。
甚至有位超級學長很有條理的將他交換時期的交友圈分類,
出去玩的、生活幫助的、課業的、實驗室的、blabla,
讓人歎為觀止。

我覺得多元接觸是對的,
但過度強化交朋友這件事的目的、規則,
讓很多人的生活反而變得不快樂,
努力想要營造自己的交友圈多元充實的形象,
實際上卻沒有真正交到朋友,
可以說是打腫臉充胖子。

我在這裡發現了幾件事:

1>心胸開闊、品性良好的正常人到新環境本來就會交到很多新朋友
2>德國人常跟德國人在一起、韓國人常跟韓國人在一起,你會批評他們不夠國際化嗎
3>交朋友設filter的人(篩選朋友的意思XD)通常很明顯的被認為沒有真的朋友,並且不快樂

不過,
這裡其實只是想分享一些在這裡交朋友、與朋友相處的小故事,
還有一些想法。

----------------


1>一起生活的人們,朋友


我們宿舍的lobby是一個很不錯的開放空間,
初來乍到的時候在這裡認識了很多朋友。
來自不同的國家,
說著不同口音的英文或日文,
常常鬧著聽不懂、聽錯的笑話,
但是也讓原本冷清清的宿舍一下子熱絡了起來。

說日文的幾乎都是韓國人,
不過也有一個荷蘭人日文嚇嚇叫。
所有國家中,
最多的是德國人,
整棟宿舍可能有一半是德國人吧XD
我跟去德國交換的朋友聊天,
我們確定結論我認識的德國人比他多XDDD
(弔詭的是,其實我在這裡認識的日本人也不多)

另外還有墨西哥、法國、瑞典、挪威、荷蘭、塞爾維亞、加拿大、美國、巴西、泰國、菲律賓、香港、中國、新加坡、澳洲....
然後我也發現我跟巴拿馬的超級緣份,
繼之前在大一就和系上巴拿馬的學生莫名變成好朋友之後,
我在這裡完全巧合的三度和唯一一個巴拿馬來的女生一起練日文XD

除了宿舍之外,
參加活動、新生訓練的時候也認識很多人。
雖然不是很喜歡趴踢,
但覺得很新鮮的參加了兩次,
迎新夜晚outdoor party和萬聖節party,
雖然燈光黯淡、聲音吵雜,
但也與一些原本陌生的人們建立起連線。
即使是很害羞的人,
新生訓練校園導覽的時候,
一起走路一起吃飯,
也不可能完全不說話。



課堂上也認識新同學,
因為大家都是交換學生,
也都對周遭抱持熱忱,
尤其是互動頻繁的日文課,
很快地大家也就打成一片了。
不過很有趣的是,
因為台灣來的大家日文都太好了,
我的日文課裡沒有其他台灣人><

此外,
課堂裡的同學感覺跟在台灣是一樣的,
還是有混的人、有天才的人,
總之大家都一樣是人。

目前為止,
最喜歡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朋友、最常相處的朋友...
形形色色呢。
不過,
要我說的話,
朋友真的無關國籍,
喜歡與否、相處自在與否,
還是緣份問題。

好笑的是,
有一次和一個德國好朋友聊天,
聊得很開心、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不知不覺竟迸出中文,
他說,欸?
我們,哈哈哈。

------------------

2>揪團,形成團體

我們fb上有個宿舍的社團,
大家會在上面貼資訊、分享活動,
然後最重要的是揪團。
運動團、lobby看電影團、咖啡店團、出去玩團、吃飯團、溫泉團、夜店團...
各種活動都有,
即使身處異鄉荒涼的宿舍裡,
大家都很會找樂子。

記得十月的時候,
一大群人浩浩蕩蕩的去看大阪中之島的鴨子;
還有十一月的萬聖節環球影城團,
大家一起去看殭屍、被人擠。
之前也有一起去泡裸湯的,
這種事跟別的種族的朋友去反而比較自在XD

人都是活在團體之中,
誰叫我們是群居動物,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
關於團體,
我發現真的很有趣的是,
歐美人雖然給人獨立自主的印象,
卻真的特別怕寂寞。
一週大概有四、五天,
都有人在lobby放電影邀大家看,
然後每到週五,
都一定有夜店徹夜不歸團。
相較之下,
看似團結、群居的亞洲人,
反而更能獨立生活,
也許是因為在日本歐美人更覺孤立吧?

夜店的話當然我一次也沒去過。
其實不同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
喜好與習慣都不同,
這種事就不必刻意了。

旅行的時候,
如果要出遠門、要隨性的旅遊,
同國家的人還是會組成自己的團體,
德國人跟德國人、泰國人跟泰國人、台灣人跟台灣人。
去夜店的時候,
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瑞典人洋派的亞洲人,
有同樣的興趣才會組成團體。

最自在的還是跟自己語言、背景相通的人,
因為你咕噥的冷笑話有人聽得懂,
想表達意見的時候不用想破頭找不到單字,
並且比較容易看到真實的對方。

基本上團體的形成像原子形成分子一樣XD
大家會找到自己最自在的組合,
刻意的擺設也不會輕易成形,
而且很容易就會分散的。
所以,
自然就好阿:)

不過個性、觀念契合也很重要啦,
不然全台灣的人都是好朋友了XD呵

------------------

3>關於生活與朋友

朋友能讓你的生活豐富,
但其實是生活豐富的人有好朋友。

也許很多人倒果為因,
才會無法改變生活的不快樂吧。

留學生活中,
在不熟悉的環境、一手包辦自己的生活,
乾乾淨淨的來這裡白手起家(!?,
因為很純粹,
所以其實可以看清楚生活的樣子。

從踏上日本土地的那一天,
一個人的生活就開始了。
這個感覺與三年多前離開家到大學求學的場景很像,
只不過更加的陌生與孤獨。
不過,
這也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再一次走過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道路。

我不會很著急的想要變成兩個人、三個人,
因為先讓自己變成完整的一個人很重要。
一開始的兩週,
雖然對環境很陌生、很多生活就緒的手續要辦,
透過慢慢地熟悉、一點一滴新朋友的幫助,
自己也能處理好自己該做的事。
然後,
在安頓好所有事情以後,
開始適應起自己的新生活。

那種逐漸完整、逐漸豐富的感覺很好。


就像這樣有自信的開心XD

然後,
逐漸地與其他人有交集、剛好有共同的興趣與步調,
人跟人的連結就這樣接起來了。

然而,
當天氣漸寒,
生活的孤獨感加重,
連在台大校園冬天都是大家尋伴的好季節了,
遑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呢?XD
對有些人來說,
還是很辛苦的。

有位已經來半年的朋友跟我分享一開始隻身來這裡的經驗,
一開始的幾個月想多交外國朋友,
卻沒有交到真的好朋友,
台灣人也沒認識幾個,
因此生活很無聊,
想找朋友抱怨,
原本的台灣朋友也都在忙,
並且覺得交換學生玩這麼爽有什麼好抱怨XD

經歷過一次適應陌生環境的人,
會發現如果無法豐富自己的生活,
不斷想找目標填塞自己的空虛,
比如說,交朋友,
更確切的說,交國際朋友,
想因此證明自己有所成長或開拓,
只會更加失落罷了。
那就像是大一迎新散會後的心情吧XD

其實,
光看字面的意思,
「多交外國朋友、不要常跟台灣人在一起」
或許很多人都解讀錯了,
在新的環境,
認識的人就是新的,
以全新的心情去面對,
不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才是適應新環境、培養國際觀真正的意義,
而交朋友就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
要是連跟自己同國家的人都相處不好了,
多交外國朋友有意義嗎?

在這裡認識的人,
不管是哪一國人,
都跟在台灣認識的不一樣,
而最不同的是,
因為作為交換學生,
大家都願意敞開心胸交朋友: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